秦楚網訊(十堰日報)記者 紀楓波 特約記者 葉相成
長江“十年禁漁令”實施后,曾經“以水為生”的漁民,如今都成功轉型,蹚出了一條新路子。日前,記者前往丹江口市牛河林業開發管理區蓮花寺村,探訪漁民轉產上岸后的水產養殖新模式。
“這個池子,加上里面的供氧設備、過濾設備,目前已經投資了200多萬元。”走進該村退捕漁民李如濤的養殖基地,只見10多個單體容積達30立方米的圓形水池立在地上,每個池子里都養著鱸魚。
李如濤曾是村里的網箱養殖大戶。徹底“洗腳上岸”,開始全新生活,對“靠水吃水”的他來說是個不小的考驗。2020年,他到外地考察學習后,引進“智慧魚池”,回村探索發展陸基圓形池循環水養殖業。
陸基圓形池循環水養殖是一種新型高效的水產養殖模式,“智慧魚池”由圓形養殖池和智能化循環水系統組成。鱸魚對水質要求很高,一般堰塘無法養殖。李如濤在附近山上修建一個大型蓄水池,用來儲存從丹江口水庫抽上來的水,為“智慧魚池”提供優質水源。
“每個水池都裝有傳感器,對水質進行監測,經過層層凈化、循環往復,可實現無污染、零排放。”李如濤介紹,圓形養殖池底部為鍋底狀,養殖廢水通過排水管道進入集成式水處理系統,微濾機過濾殘餌、糞便等顆粒物,生物濾池降解氨氮等物質。
“過去起早貪黑,風里來雨里去?,F在有了一份小產業,雖然辛苦但收入穩定。”李如濤笑著說,“目前,基地共養殖鱸魚近4萬尾。從育苗到出售,只需半年多時間。成品魚每條1斤左右,大約能收獲4萬斤,可凈賺20萬元。”
李如濤介紹,通過發展“智慧養殖”,自己不僅過上了穩定的新生活,還吸納村里數名退捕漁民在基地長期務工,人均年收入近5萬元。目前,他正計劃擴大養殖規模、豐富養殖品種,進一步優化養殖體系,力爭帶動更多村民增收,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