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楚網訊(十堰晚報)記者 冰客 報道:民俗專家介紹,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,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。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,傳說是在春秋時期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。
自古至今,民間還保留著清明節制作寒食祭祖的習俗。清明節的飲食習俗主要有吃燕麥炒面、青團子、炸馓子、煮雞蛋、清明粑等。據民俗專家黃忠富介紹,燕麥炒面是我市漢江以南高山地帶所出的“山珍”,在十堰只能種在高山上,產量很低,所以燕麥就成了山外人眼中的“山珍”。在十堰南三縣,如果來的客人不是太親近,是吃不到燕麥炒面的。漢江沿岸還有吃青團子的習俗,將一種叫“漿麥草”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出汁,取這種汁同晾干的水磨純糯米粉攪拌,然后用細膩的糖豆沙做餡,另放一小塊糖豬油包在里面,入籠蒸熟。舊時清明節還有吃馓子的習俗,就像端午節吃粽子、中秋節吃月餅一樣。